“中國煉油催化劑之父”閔恩澤逝世
發布日期:2016-04-05 00:00 來源:http://www.happyabandonmusic.com 點擊:
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、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、綠色化學的開拓者,2007年度國家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,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、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閔恩澤先生,因病于2016年3月7日5時5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93歲。
作為中國石油化工領域學術研究的重量級人物,閔恩澤院士的開朗健談為人熟知。
“1946年,從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,后考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一屆印染技術人員培訓班,畢業后擔任練習技術助理員。這段時期,我經歷了四川軍閥多年的混戰、8年的抗日戰爭和在上海三年的物價飛漲、民不聊生。這些遭遇都讓我十分盼望國家能國泰民安?!边@是閔老在《催化五十年創新伴我行——閔恩澤傳·自序》中寫道的,而“忠厚傳家遠,讀書繼世長”的家風,在他看來,更是對自己產生了具有深遠的影響。
1948年3月,剛滿23歲的閔恩澤,自費公派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。異國他鄉的學習生活中,他不僅順利獲得碩士、博士學位,更與來自上海、共同學習化學的陸婉珍女士結為夫婦,而這也成為我國科學界的一段佳話。1991年,陸婉珍女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,這位以成為“中國的居里夫人”為人生理想的科學女性,同閔院士一起,成為屈指可數的院士夫妻檔。
1951年起,手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的閔恩澤,開始在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。當時,博士生在美國的待遇之高,是中國無法達到的。優厚的生活待遇自不用說,更有良好的工作條件。然而,對家鄉的懷念,對祖國的熱愛,讓閔恩澤毅然放棄這一切。在美國工作四年后,他沖破重重阻礙,帶著妻子,回到闊別八年的祖國。
催化石油化工傳奇
“國家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,我就學什么,我就請教什么,后來我就組織研發什么。這樣就走上研發石油煉制催化劑之路?!遍h恩澤說。但是,剛回國的他,卻一度找不到接收單位,因為很多地方都不敢接收從美國回來的人。就在這時,正在籌建的北京石油煉制研究所向閔恩澤敞開了大門。也正因為如此,他的人生自此和祖國煉油催化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。
當時,我國煉油所用的催化劑,依靠從前蘇聯進口。我國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是空白?!澳菚r候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,實驗室是向當時的北京石油學院借的幾間平房”,不理想的研究環境,閔恩澤記憶猶新。然而,憑著一腔熱血,并非學催化劑出身的閔恩澤與同事一起,利用有限的資料,邊學邊干,白手起家,從多方面掌握國外技術發展情況,結合我國實際,制訂自己的研究計劃,摸索試制國內需要的催化劑。經過幾年艱苦的努力,閔恩澤和他的助手們在大連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單位的配合下,陸續研制成功幾種主要石油煉制催化劑,并投入工業生產。
科學家們的忘我奮斗、精誠合作,在1960年初現奇效。
移動床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,一個對普通人而言生僻的專業詞匯,曾經日日夜夜盤桓在閔恩澤和同事腦海中。這個曾經,具體來說就是20世紀60年代初。
1959年,蘇聯援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蘭州煉油廠投產,其中有一套移動床催化裂化裝置是核心,它把重油二次轉化為航空汽油。上文提到的移動床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,我國一直從前蘇聯進口。然而上世紀60年代初,中蘇關系緊張后,蘇聯開始以次品供應。
“1960年開始,蘇聯逐步減少以至停止了對我國的催化劑供應,當時庫存的催化劑只能維持一年,直接威脅到我國航空汽油的生產,形勢十分嚴峻……我把研制催化劑的重擔,交給了石油科學研究院從美國回來不久的閔恩澤同志……”這是石油工業部的老部長余秋里在回憶錄中的一段話。
在危急時刻,閔恩澤承擔起開發任務,與同事一起,夜以繼日,廢寢忘食,進行研究設計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承擔任務三個月后,試生產成功,我們國家自己研制生產的高質量小球硅鋁催化劑問世。等到1964年蘭州煉油廠建成工廠時,這種催化劑及時投產,保證了國防航空汽油的供應。
由于夙興夜寐的工作和異常艱苦的工作條件,試生產成功后,閔恩澤卻病倒了。肺癌,要動大手術!這樣令人驚訝的身體檢查結果,讓閔恩澤還不到40歲的時候,就失去了兩頁肺和一根肋骨。只是,病魔的侵襲沒能阻止閔恩澤探索前進、為國奉獻的腳步。大病初愈的他,就算爬幾層樓也會氣喘吁吁,但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,他開發了鉑重整和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,指導催化劑工廠設計,成功打破催化劑領域國外的技術封鎖,滿足了國內急需。
同是中科院院士的閔恩澤夫人陸婉珍這樣評價,“他能取得一些成績,并不是他比別人聰明,只不過是他一輩子都在不停地鉆研這件事?!倍h老女兒說的“他的腦子比較單純,一天到晚就在想他那個催化劑的事”,或許正是閔院士一生科研的寫照。
創新有道
“我喜歡《西游記》的主題歌,因為它唱出自主創新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精神支柱。實現自主創新,首先要有‘你挑著擔,我牽著馬’的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;同時還要有‘迎來日出送走晚霞。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罷艱險又出發,又出發?!缴嫠畠杉缢?,風云雷電任叱咤’和‘一番番春秋冬夏,一場場甜酸苦辣’的堅持到底的精神?!?br/>
閔恩澤院士曾不止一次提過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《西游記》,在他看來,《西游記》中師徒四人各有本領、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真經。
20世紀60年代后期,國外煉油催化劑快速發展,國內煉油催化劑領域的科研卻一度陷入停頓。在70~80年代的困境中,閔恩澤刻苦鉆研,帶領著中國的科研人員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,分子篩半合成裂化催化劑制造工藝,稀土Y分子篩渣油裂化催化劑,鉬鎳磷加氫精制催化劑……正是這些常人聽來云里霧里的詞語,使我國煉油催化劑品種、質量和生產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,并有所創新。而80年代在閔恩澤帶領下自主創新開展的導向性基礎研究,更使我國部分煉油催化劑技術實現領先,跨出國門、走向世界。
“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”“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”“綠色化學的開拓者”,閔恩澤院士的成就因石油化工領域對他的評價不言而喻。
在一次與在校大學生的交流活動中,閔恩澤說:“創新離我們并不遙遠,既然條條大路可以通羅馬,同樣也可以通創新?!边@是他從自己跨越半個世紀的科研歷程中得出的真理。
“五十多年中,創新始終是我科研工作的主線,而直到80年代中期,圍繞石化的核心業務,組織開展了導向性基礎研究,積累新的科學知識,幫助形成原始創新和新發明的構思去開發新技術,這時才開始走上自主創新之路?!边@是閔院士對自己創新科研五十年的總結。年近九旬時,他依然走在石油化工的科研行列中,為青年學生、科研人員開辦講座,答疑解惑。
“石科院的一個碩士研究生,有一個如何利用生物質能源的想法,就通過電子郵件把這個想法發給了閔恩澤。本以為他很忙,沒時間回郵件,沒想到閔院士親自給他打來電話,約他在辦公室面談,對他細心地指導,還鼓勵他要多想多調研,找準方向就努力去實現?!彪娫捴?,一談起閔恩澤院士,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不假思索,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。
“事后這個研究生很感慨,也很感動,他說:‘閔先生能抽時間看我的這些不成熟想法的郵件,還能親自給我指導,讓我很感動,這就是大家風范?!?br/>
這位在年輕科研人員眼中,這位“像一座高山,令人敬仰,促人攀登”的老科學家,正是用自己的崇高,指導著后輩,為他們開辟創新向前的道路。
2007年,一位白發老者接過國家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,接過年度“感動中國人物”的稱號。這個老者,正是閔恩澤院士。
“這是機遇吧,也是幸運?!遍h院士用這樣的話總結自己的成就。
而對于外人而言,或許“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”的頒獎辭,就足夠代表我們所有的心情:在國家需要的時候,他站出來!燃燒自己,照亮能源產業。把創新當成快樂,讓混沌變得清澈,他為中國制造了催化劑。點石成金,引領變化,永不失活,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!